醫護談心
心臟衰竭3大謬誤 誤將心臟衰竭當作氣管或腸胃病

資訊提供:心臟科專科黃加霖醫生

 

說起心臟疾病,相信大部份人會立即聯想到冠心病,但對另一「心臟殺手」—心臟衰竭卻一知半解,在病徵、成因以及藥物治療三方面出現謬誤。

心衰症狀誤當為氣管腸胃病

最大謬誤在於不清楚心臟衰竭的症狀:心臟衰竭的病徵不一定容易令人聯想到與心臟有關,如腳腫、氣喘、疲倦、腹部脹痛等,但市民普遍認為「邊度痛,即邊度出事」,氣喘會首先聯想到胸肺問題,從而檢查肺部及氣管;則認定是消化系統出事,進行腸胃鏡檢查找不出毛病便以為沒事,結果事隔多月甚至一至兩年後病情惡化,送院檢查才發現是心臟衰竭,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市民「邊到痛,即邊到出事」 ,把心臟衰竭症狀誤當為氣管腸胃病 ,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曾有一名46歲患者,年初發現自己有些氣喘,以為是因戴口罩、少運動引起;一個多月後氣喘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且開始食欲不振,反胃肚脹,又以為只是壓力大,腸胃差,照了腸胃鏡沒發現問題便不了了之。半年後情況越來越差,入院時確診心臟衰竭,並發現心臟射血比率由正常五至七成下降至只剩兩成。臨床所見很多患者並非沒留意身體警號,而是不知這些病痛與心臟有關,如能提升大眾相關認知,便可及早治療。

 

「年輕的心」一定無事?

第二個常見謬誤是認為心臟衰竭是末期疾病,而且是年老、三高或冠心病患者才有。的確,高齡、患有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是心臟衰竭的高危因素,其實不少患者確診時不足40歲。年輕患有心臟衰竭的患者可以是由於先天性心臟病或是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心血管疾病而引致的心臟衰竭,但是也有不少患者並沒有這些明顯的誘因。所以即使年紀輕輕,無不良習慣,也有患上心臟衰竭的機會。

心臟衰竭並非老人、三高患者專利, 年紀輕輕亦有機會患上。

延伸閱讀:心臟衰竭的成因及病徵

病徵減退=痊癒?

第三個常見謬誤是不清楚藥物的作用而影響藥物依從性。心臟衰竭藥物用途廣泛,能用作治療其他疾病,如SGLT2抑制劑能治療糖尿病、ACE抑制劑可紓緩高血壓等。同時亦控制心衰病情,但部份患者以為自己沒有這些疾病,或害怕用藥後會出現低血糖、低血壓等情況便自行停藥,反而令病情更容易反覆惡化。

 

患者不了解藥物作用,自行停藥,令病情反覆惡化。

延伸閱讀: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

用藥目的是控制病情,讓患者與病共存,但患者以為病徵得到改善便是痊癒,不但停藥更不再覆診,有研究指近五成停止治療的患者半年內會出現復發及惡化的情況。曾有一個案於20多歲時確診,射血比率僅剩兩成,治療後自覺好轉便停藥停診,結果再度復發,射血比率跌至一成,才意識到長期服藥及覆診的重要性,現時射血比率維持約兩成,一般生活如常,也不需經常入院。因此患者應緊記要依足醫生指示,不應自行停藥停診。

 

即到護心法寶https://goalongwithheartfailure.hk/tc/useful-info/index 

下載「我的心衰竭手冊」,自我監察病情無難度!

 

心臟科專科黃加霖醫生

 

返回